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四章 嫁祸于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双方都不敢轻易向对方发起进攻。吴军的优势在于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劣势是人疲马乏,军心涣散,缺乏斗志。越军的优势在于士气高昂,斗志旺盛,劣势是人数远远不及对方,更加上计划只是偷袭,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粮草、装备供应不及。

    谁若失去理智抢先渡河发起进攻,必遭巨殃。

    勾践为了激怒夫差干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命人把太子友押到越军阵前,想让夫差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子太子友人头落地的那一幕。

    勾践的计谋很成功,一看到太子友将遭受屠戮之灾,吴人三军上下呼天抢地、顿足捶胸,哭声震天。太子友是未来的吴王,吴人的明日之星,竟然遭此厄运,跟天塌地陷有什么区别?

    可惜还没等越王的刽子手屠刀举起,轮到越人悲催了。

    吴王夫差不理睬勾践的激将法,他命人把祭养和他手下的三千“越甲”也五花大绑押到了吴人的阵前,每人身后都站着两名手持石斧的刽子手,你勾践要是敢对我太子动刑,我就对你的小叔和他的三千部卒下手。

    这三千人的屠宰现场可比你一个人的刑场震撼多多。

    勾践报仇心切,瞌睡打到船外面,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支三千人的战车军团被吴人控制着。

    五年前吴国伐齐,祭养奉越王之命带着三千越甲助战,此后勾践就失去了他们的消息。当时越国君臣都以为这三千越甲已经被吴人当了炮灰,战死沙场。万万没想到他们竟好好活着,一直留在吴军中服役,几乎参加了吴国对外的每一次战斗,只是旗号换了,打出的是吴字大旗,成了他的吴王夫差的私有资产。

    越人偷袭吴国的消息传到耳朵时,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也在夫差争霸行列中,干的是杀牛宰羊的后勤服务工作,夫差曾想把祭养的三千“越甲”押到野地里坑杀以泄愤,可是被伯嚭和王孙骆劝阻,这不是暴殄天物吗?现在这些“天物”终于派上用场。

    看到祭养和三千越甲成了阶下囚,押到阵前行刑,轮到越人哭天抢地。这三千越甲的亲人们就站在江对岸,虽然有好几年没见了,但仔细辨认还是能认出个八分,兄弟父子久别重逢,无不泪流纷纷。就连勾践也忍不住掉泪了。勾践垂泪的对象是祭养,祭养入吴时正当壮年,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他饱经风霜,已经双鬓斑白成了一个老头。祭养当年完全是扮演代王而死的角色,为国赴难,可是身为越王却忘恩负义几乎把他遗忘,太不应该。

    怎忍心眼睁睁看着自己久违的亲人们被屠杀?吴兵不敢动,反而是越人开始蠢蠢欲动,要纵马过江去救亲人。

    范蠡和文种见势不妙,一边整伤军纪,稳住阵脚,一边命人把太子友解绑,送回后营,好生侍候,千万不能虐待。虐待他就等于虐待自己的三千越甲兄弟们,夫差必定要用对等行为加以报复。

    事情明摆着,勾践想杀太子友以泄愤的念头只能打消。勾践的心里十分难受,眼看着隐藏了十多年的仇恨的洪流可以势不可挡、一泻千里,却不得不关上闸门。

    双方投鼠忌器,手里都有人质。

    解决的办法就是签订盟约,互换人质,结束战斗。

    吴王夫差提出的条件是双方各自收兵回国,然后互换人质。越王勾践答应了夫差的要求。可是在双方国界线的确定上有不同理解。夫差认为吴越分界线是钱塘江。可是勾践不认可,那是吴越现在的分界线,以前的分界线还应该北移到太湖南岸,那才是吴越真正的国界线。

    钱塘江北岸到大湖南岸的大片平原沼泽是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和丝绸,财富之源,这是到手的肥肉,夫差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双方争执不休,差点谈崩。

    后来文种提出解决办法,土地物归原主,为越国所有,但出产的稻谷可作为贡品送给吴国。

    夫差明白这是文种在暗讽自己,吴人傻乎乎用越人火中煮过的“超级稻”当种子,颗粒无收,已经贻笑天下,实在是吴人的耻辱。以后吴人还敢收越人的稻谷吗?还有脸面收越人的稻谷吗?

    世人不敢嘲笑歹人的奸,却最善嗤笑愚人的蠢。

    夫差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不过他很有急智,马上开始反击,他宣称只要这块土地上的五彩丝绸当作贡品送给他,其它什么都不要。

    制作五彩丝绸是西施的外婆家的独门绝活,其制作技法当嫁妆送给西施,从此流传于世。所以一提起五彩丝绸,就令人想起西施。五彩丝绸就是西施的代名词。夫差这也是在暗讽越人,越人连自己国中第一美女也没能力保护好,拱手送人,还逞什么强?这也是你们越人的奇耻大辱呀!

    夫差为了用一句话挽回脸面,回击文种,不惜做出重大牺牲,归还了强占的越人的许多土地。

    最后两国的盟约就这样在你嘲我讽和勾心斗角中签下来,各藏机关暗算,却装出皆大欢喜的样子。

    只有两个人伤心之至,他们无论如何也装不出笑脸来。

    一个是范蠡,一个是伯嚭。

    范蠡笑不出来是因为他没有接回西施,夫妻团圆的愿望没有实现。

    他原来想说服越王夫差,用太子友去交换西施,可是突然蹦出来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打乱了他的计划。祭养和他的部下遭遇太凄惨,为国赴难,默默无闻,离乡背井许多年,不知吃了多少苦,最后还要当着亲人的面被屠戮,实在不忍心。所以他在勾践面前无言了。只能在心里向西施说声对不起。他相信只要西施也在现场,亲眼看到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如此惨状,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虽然签订了和约,只要西施还在吴国,自己还有一口气在,这吴越之战就不可能结束,这场战争必须要打到西施返越才能算完!范蠡心中暗暗发誓。

    伯嚭笑不出来是因为和约一签订,他在钱塘江边的那块被自己经营得很不错、财源滚滚的封地甬之地转眼就没了。伯嚭是聪明人,知道文种奉承自己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甬之地已经和自己缘分到头。

    他心里一百个不甘心,他很想阻止吴王夫差在盟约上签字画押,可是他不敢。现在不是关心甬之地之得失的时候,应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注到如何保家护命上来,是谓弃小保大。

    伯嚭从夫差的脸上看出来,夫差对他极度不满,君臣朝会时夫差甚至不屑看他一眼。伴君如伴虎,吴王很可能要对他算总账了。

    伯嚭非常害怕夫差不知什么时候会派人送来步光之剑,这把臭名昭着的自刎剑上曾沾染过伍子胥的血。心里越想越怕,甚至有逃离吴国、去其他诸侯国寻求发展的念头。可是到哪里去呢?他和伍子胥政见不合、互不相容世人皆知,伍子胥的忠臣大名响彻宇宙,凡是和伍子胥相处不来的人一定人格有问题,何妨伍子胥之死坊间流传是他伯嚭一手促成的,这奸臣的骂名无论如何是躲不开了。

    伍子胥之死的反作用来了,伯嚭已经声名狼藉,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接受他,接受他就是接受亡国之祸。曾经公认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能人伯嚭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敢接手。

    天下之大,竟无他伯嚭容身之地。

    伯嚭走投无路,越想越怕,惶惶不可终日。

    伯嚭擅长明哲保身,他的判断很准确,早在夫差在黄池得到越人偷袭姑苏的消息时,夫差就有杀伯嚭之心。只是因为国难当头之际,害怕杀大臣会动摇军心,引起内乱,这才隐忍不发。

    越人趁吴王北上争霸来个突然袭击,一夜之间凶相毕露。说明当年伍子胥当年的判断和主张完全是正确的,勾践不死,吴国必亡;而吴王刚愎自用,一直走在歧路上不自知,坚持认为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