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伍子胥的制敌法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还难。可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连伍子胥都不能说服他,吴国还有谁能说服他呢?

    这个担子非他伍子胥来挑不可。

    于是伍子胥连想也没想,当即就答应下来。如果此时他能有点私心杂念,凭他的智商,很可能会识破伯嚭的阴谋。可惜伍子胥太忠直,忠直得以为伯嚭不会如此险诈,以为忠直是天下人都想达到的人生好境界。。

    伍子胥就要出使齐国,但在临走前并没有忘记范蠡,忘记西施,也根本没有放弃拿西施做人质收服范蠡的计划,越国毕竟是他的心腹大患。他派人去石室窥探范蠡的举止,发现他终日坐在荒原上做一个入定者,满头长而乱的白发披撒到地上,遮住了半张脸,浑身上下瘦骨嶙峋,马上就要变成一堆白骨。跟他说话也不理不睬。要不是偶然站起来去招呼一下荒原上吃草的战马,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还能喘气的活人。

    这虽是一个未亡人,但显然离“亡”的时间已经不远。

    来人密报伍子胥,伍子胥稍稍放下心。毕竟伍子胥的目标并不是西施,而是范蠡,现在见范蠡因为自己施加的泰山般沉重的压力而走向末路,就打消了马上采取行动彻底击败他的念头——伍子胥本来还想在出使齐国前解决好范蠡的问题的,拿西施做人质,拿下范蠡。现在见范蠡离死不远,就是坐等待死的样子,紧绷之弦下意识松了松,认为等自己回来再伺机而动也为时不晚。在伍子胥的计划中,他在齐国的时间不会长,最多也就两三个月。

    真是天佑越国,范蠡和西施竟然能从这位天底下最厉害的猎人手里逃过一劫。

    勾践夫妇和范蠡长长出了一口气,几乎有逃出生天的感觉。

    伍子胥离开吴国,皆大欢喜,但伍子胥出使齐国并不是一去不复返,马上要回来,到时旧账还是要重算。范蠡暂时逃过一劫,但逃得过几个月,逃不过两年、三年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趁伍子胥回到吴国前,勾践君臣三人能结束在吴国的奴隶生活,回到越国去,给伍子胥来个鞭长莫及。可是和吴王夫差签订的卖身契约是入吴为奴三年,度日如年的黑暗岁月遥遥无期。而且是不是真的三年期限到了能走人,还是需要看吴王夫差心情怎么样,他要是情绪恶劣为难你,留你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为奴,你照样毫无办法。条约是强者约束弱者的,对弱者而言是画地为牢,对强者而言只是一纸空文。

    怎么办?

    只能祈祷夫差每天过得开开心心。

    夫差在做王子时,为人十分低调、谦和,但低调并不是他的本性,是他的手段,自从做了大王后,特别是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俘虏回国后,他不需要掩饰,其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本性就原形毕露。整个越国能和他谈论国家大事的就两个人,一个是伍子胥,一个就是伯嚭。当时吴国王室公认最有才华的人叫王孙骆,是夫差子侄一辈中的佼佼者,名气远播其它诸侯国,但在夫差眼里却只是跑腿听差的料。夫差和伍子胥言语龃龉时候多一点,和伯嚭心意相通的时候却不少。夫差喜欢和伯嚭谈论国事,但也不敢排斥伍子胥,理智告诉他,忠言逆耳利于行。

    现在夫差周围少了伍子胥,说得上话的只有伯嚭,对勾践和范蠡来说形势很有利。文种伍子胥走后,在伯嚭身上的不断追加投资,以致把伯嚭胃口越搞越大,美女珍宝已经难以满足,干脆送土地。经过勾践同意,文种向伯嚭承诺,如果吴王能放勾践范蠡回国,可以把越国一个叫做甬的地方送给伯嚭做封邑,那里的土地和人民全给你。

    这是一个莫大的诱惑。

    伍子胥和伯嚭对吴国的功劳有目共睹,要是在其它诸侯国,一定会得到属于个人的封邑,但是吴国没有给功臣封邑的传统,吴国的创建者吴太伯德行太高,倡导的是王道,王道主张的是以德服人,君子应该以德感人,不能乱施“以力压人、以利诱人”的霸道。以力压人、以利诱人是对君子极大的侮辱。祖先有此规矩,历代吴王不能与时俱进,乐得循规蹈矩。可以赏你官爵,可以赐你美女、美玉、宝剑,但土地和人民是绝对不许你臣下拥有的。这样的用人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显得有点背时,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人的驱动力一定是财富和土地,一个功臣,你有天大的功劳,只能你活着时享受,富贵昙花一现,不能恩泽后代子孙。光宗耀祖、恩泽子孙竟是一场梦。所以吴国王室对待功臣的做法公认为缺恩寡德,为人不齿。

    文种押宝压得山大,不仅让伯嚭想入非非起来,甬这个地方伯嚭不陌生,吴越夫椒之战时他的战车军团就是在那里和范蠡文种的部队打过一仗,还僵持过一段时间。水陆交通要道,人民众多,土地广袤,资源丰饶,这种好地方,要是让自己去治理,不是夸口,不出三、五年,定能富可敌国。伯嚭的子孙以后就不用寄人篱下、做人家的臣僚,而是一个小国的国君。伴君如伴虎,不如自立门户。伯姓家族在楚国曾经差点要断子绝孙,没想到现在转机,在自己手上将发扬光大。

    所以为了得到甬这块地方,伯嚭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伯嚭是绝顶聪明的人,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千万不能利令智昏,更需要冷静。治大国如烹小鲜,要说服吴王夫差,也应该慢火细煨。如果一味下猛火,不但把美味烧糊了,还而引火烧身。

    伯嚭和文种建立了契约后,伯嚭马上付诸行动。

    从此,伯嚭开始向夫差进言越人的善举,不多,一天说不上一句,但也不少,夫差隔三差五就能听到出自伯嚭之口的勾践的善行:勾践又去先王墓前谢罪了、勾践把大王的战马养得很肥等等,这些话虽然不能马上改变现实,但有潜移默化之功,其危害程度在于钝刀杀人,给人慢慢洗脑,把观点强加于人,而当事人还浑然不觉,还稀里糊涂把别人灌输的观点鬼不知神不觉接受过来,认为是自己的观点。夫差对勾践的态度不由自主有了改变,不再把勾践当成是远古时的蚩尤一样穷凶极恶的化外之野蛮人,而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忠厚长者。忠厚长者因为误信人之初性本善,不能洞悉人性之恶,被人利用是经常会发生的故事。你只要去城中某个酒肆坐上片刻,这样的故事便会铺天盖地而来。

    伯嚭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掌握了给人洗脑的本事,你说此人要是没有心理阴影,离成为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圣人还有多少距离?孔子知道洗脑的危害性,因此不惜背恶名,杀了少正卯。伯嚭敢对夫差洗脑,罪不容诛,可惜吴国没有孔子一样的圣人,能充当半个圣人的伍子胥又不在,伯嚭尽可以肆意妄为。

    夫差被不断洗脑,但是他的观点还处于量变阶段,文种给伯嚭的时间太少,火候不够,尚不足以升华到质变阶段,让夫差放弃惩罚勾践的立场。

    夫差对勾践的宽恕仅仅停留在不让夫人姒姜去侍寝而已。但这也已经是很大的转变,要知道每次夫差派人来传姒姜进宫侍寝,对勾践和姒姜夫妻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每一次都像是从地狱门口游历回来。是夜,勾践会跑到荒野上和狼群一起对天长嚎,狼群和他厮混熟了,把他当它们的首领,狼能从“首领”的叫声中判断出其情绪来,那是愤怒、哀伤的表达,于是也跟着一起愤怒、哀伤地嚎叫,经夜不息。吓得那些守陵的军士不敢出门,那些守陵的吴军竟判断不出许多的许多的狼嗥声中有勾践的声音,可见勾践的叫声和狼的叫声太像了……

    在放走勾践和范蠡的核心问题上,夫差始终不敢松口。这是吴国君臣定下的国策,岂能轻易改变?夫差在这点上理智还是清醒的。

    伯嚭还在慢火细煨,他以为时间还十分充足,可是勾践和范蠡这边等不起。一旦伍子胥从齐国回来,故事重续,全玩完。

    非常需要来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可是这样的机会在哪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