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解决问题(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想才说道:“我让文工团排演出来。”

    “演戏?好看么?”钱清有了兴趣。

    不仅是钱清,其他人也来了些兴趣,雷虎叹道:“先生,很久没有新戏了。”

    霍崇知道很久没有新戏了,之前的《白毛女》《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小猫钓鱼》等等戏剧,都是霍崇抄的。虽然经典,却是霍崇抄别人的。

    包括很多颇鼓舞人心的歌曲,也全是霍崇抄袭的。

    这些歌曲,戏剧,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点霍崇并不意外,然而霍崇不去抓这些事情,也就没人再搞了。

    想到这里,霍崇思路更开阔了一点。就问韦伯,“你认识能编剧的人么?”

    “编剧?要演戏么?”韦伯一脸茫然。

    戏子在清代是贱业,虽然王公大臣都喜欢看戏,却把这帮人当成玩物。正经人可不干这个,更不用说读书人了。

    霍崇只能叹气,这些事情看来还得自己干啊。

    又过一个月,高庞得到消息。一支文工团正在过来,要组织官员干部们看文工团带来的新戏剧。

    既然是霍崇派来的人,高庞当然很支持。在山东的时候就看过不少新戏剧,高庞这边连忙按照公文要求组织本地人手,将山东话的戏剧改编成江浙话的戏剧。

    不过江浙读书人也懂官话,高庞就请了老师等江浙读书人过来一起看看最新的文明戏,也就是话剧。

    陈铭泰接到邀请函的时候正在家里呵斥女儿,被仆人打断呵斥的时候还气得不能行,对女儿喝道:“我不会让你去当官。你看看那章程,那不是当官,是当黑心小吏!”

    呵斥完,陈铭泰拿起邀请函看了几眼,让仆人去告诉送信的,他会去看戏。

    这边陈小姐早就知道老爹不会答应,倒也是全让放开了心情,“爹。章程上说,华夏朝廷不再搞官吏分开,而是统统公务员。按照这个制度,以后我也能当巡抚,甚至是宰相……”

    陈铭泰气的一拍桌子,“胡说八道!你这是要当上官婉儿么?她什么下场!”

    “上官婉儿死,是政争。我不过是做官,又和她不同。”

    陈铭泰更怒,“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这书读到哪里去了?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么?”

    陈姑娘咬着嘴唇,这是她活这么大遭到的最不客气的斥责。甚至都不能称为斥责,而是羞辱了。

    感受着强烈的羞耻与不安,陈姑娘眼中有了泪花,转身就走。就如字面意义般哭着跑开。

    看到女儿的模样。陈铭泰心中登时后悔起来。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啊,陈铭泰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女儿,陈铭泰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卷入到这样不知未来的风浪里面去。

    最后陈铭泰到了后面,叫过来老婆,“你给她说,她要放脚,我答应了。嫁不出去就嫁不出去吧。”

    “什么?你不是说要和高……”

    陈铭泰赶紧对老婆瞪了一眼。老婆这才明白过来。其实陈家上下都知道陈铭泰其实是接受了把女儿嫁给高庞的事情,不过这种事情说出来的话未免掉价。

    一般来说,这得高庞亲自来到陈家,郑重的求亲才行。若是让陈姑娘听到,或者这消息传播出去,就成了陈铭泰攀高枝。

    陈铭泰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怎么能丢这个人!

    等戏剧上演的时候,陈铭泰就带着老婆和孩子们一起去看了。

    剧场内,先上来一个说书模样的人,用本地化将大概故事背景讲给众人听。

    陈铭泰听闻竟然是明朝的事情,又是改稻为桑的事情,登时就有了兴趣。

    第一场戏,自然是改稻为桑的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大概是严嵩等官员认同了在江南改稻为桑,认为浙江这边种粮食已经不赚钱,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所以大规模的搞这个比较合适。

    听了故事介绍,陈铭泰心中颇为认同。又有些对华夏朝廷的文化水平感到意外。

    便是江南的读书人,其实也不懂这样的往事。哪怕这些历史就发生在浙江。

    接着就是戏剧上演。

    在浙江淳安,一片隔着大江的农田,画面一转,只见全副武装骑马踏苗的明军和跪倒一地的老百姓……

    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明白,“改稻为桑”本是好事,一亩田产的粮食没有一亩田产的桑叶赚钱多。而且税收也维持之前的不变,对于老百姓来讲,并不是坏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

    假如,当地的老百姓同意了改稻为桑,自行把自己的农田变更成桑田,那么后来的决堤,后来的赈灾,后来的卖地通通就不存在了,本是两全其美的事,硬生生最后从这里开始掀起了一场全国风暴。

    江浙总督高庞与松江知府两人因为之前的事情已经闹到几乎互相不说话的地步。

    高庞虽然是江浙总督,但是松江知府却是军队出身。高庞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摧毁松江知府,不是松江知府不能被高庞免职,而是松江知府本人代表着当下华夏朝廷内最大的一股势力。

    这股势力都是追随霍崇起来造反的一批人。如果打倒了这批人,意味着霍崇最初的一批骨干遭到了清洗。

    高庞读过很多书,很清楚这等事是要在摧毁满清之后才可能发生。在不过占据有限土地的当下,随意动这批人,就是在挖霍崇的根基。

    到时候霍崇便是不吭声,作为军队里面的头目,被称为大姐的钱清得第一跳出来收拾高庞。

    既然搞不倒对方,高庞自然不会去搞。而且这戏是霍崇送来的,里面应该就有霍崇的打算。高庞认真的看。

    然后高庞就搞不明白事情怎么就变得糟糕起来。

    而台上讲述故事说书人也再次登场,把本该隐藏在内的矛盾直接讲述出来,“连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搞不明白,事情到底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随即说书人退场,表演马知府的演员上台,一脸困惑的大声喊道:“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国策制定是农历正月十五,差不多二月底的样子,而浙江淳安插秧差不多是五月底了,这中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按此推断,马宁远应该不止一次的劝说老百姓不要种稻,改种桑。结果老百姓还是插上了秧,最后无奈,执行毁灭性踏苗行动。

    马知府下场,说书人再次上来,讲述道: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会觉得这个杭州知府马宁远是一个坏官,他故意践踏老百姓的土地。

    其实,转念一想,一个知府,亲临前线,指挥稻民的产业化调整,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老百姓的收入的提高,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劝说,着实辛苦。从这个细节上来看,马宁远其实是一个做实事的实力派干将,只要上面的指示来了,必然全力以赴!

    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想急于办好这项差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让人心中不是滋味

    ……

    在提出问题之后,剧情矛盾随即急转直下。百姓们看到官兵前来,反倒更是担心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全部开始阻止。

    然后,一位官员见到推搡的众人,高声喊道:“造反啦!这些人造反啦!”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